王彬彬:魯迅與梁找九宮格分享啟超–文史–中國作家網

要害詞:梁啟超 魯迅 文人來往

馮雪峰在《回想魯迅》中說,魯迅暮年有一個以“四代常識分子”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創作打算。所謂“四代常識分子”,第一代是章太炎那一輩,當然包含康無為、梁啟超(康梁雖是師生,且年紀差距頗年夜,但在精力代際上應屬于統一輩);第二代是魯迅本身這一輩;第三代和第四代則是瞿秋白那一輩和比瞿秋白稍后的一輩。魯迅說:“關于常識分子,我是可以或許寫的。並且關于前兩代,我不寫,未來也沒有人能寫了。”魯迅甚至把構造、論述方法和詳細的方面都斟酌好了。(1)當然,魯迅沒能完成這一打算。假如這部長篇小說真的完成了,章太炎的抽像(或許說以章太炎為原型的抽像)確定是很光榮的,康無為的抽像(或許說以康為為原型的抽像)則無疑是丑陋的,這來由很顯明,無須贅言。那么,梁啟超呢?從魯迅生前關于梁啟超的議論、評說,可揣度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梁啟超的抽像也決不會很美妙,甚至可以說,必定是鄙陋、幽默的,必定幾多帶幾分小丑樣子容貌。

魯迅與梁啟超

梁啟超留給后人的,基礎上是正面的抽像。梁啟超在清末平易近初是談吐界巨子,在阿誰時代的發蒙活動中施展過很主要的感化;梁啟超在反袁護國活動中飾演了要害性的腳色,對摧毀袁氏帝制做出了明顯進獻;梁啟超在學術範疇亦有光輝成績等等,凡此各種,都是后人對梁啟超崇拜、俯視的緣由。而魯迅作為后一輩的常識分子,卻頗為賤視、鄙薄先輩梁啟超,這緣由安在呢?

有人切磋過這個題目。《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15年第12期,頒發過侯桂新的《<魯迅選集>中的梁啟超抽像》一文。文章指出,魯迅青年時代固然熱衷瀏覽梁啟超的文章和他掌管的刊物,在多方面遭到梁的“影響”,但在后來談到梁啟超時,卻盡無褒語。侯文指出,自1925年始,魯迅在公然頒發的文章和私家手札中,談及梁啟超處,有二十余次,而表達的多是貶意。“從《魯迅選集》看,魯迅對梁啟超的負面評價,重要集中于對其政治表示的冷言冷語,對其學術品德的責備斥責,以及對其文學成績的不認為然。對于本身早年深受影響的這位社會名人停止這般一面倒的評價,魯迅的這一做法耐人尋味。”(2)在從幾個方面論列了魯迅對梁啟超的負面評價后,侯桂新從“狂妄的成見與影響的焦炙”這兩個角度切磋了魯迅貶損梁啟超的緣由。總之是,魯迅對梁啟超的鄙夷、否認,是沒有事理的。

本文則試圖對魯迅賤視、鄙薄梁啟超的緣由停止比擬細致一點的闡明。

一、魯迅留日時代便已唾棄梁啟超

梁啟超對魯迅的影響,不克不及說沒有,但也不宜過高估量。梁啟超在《時務報》上開端以談吐家的成分呈現。《時務報》于1896年8月創刊。在創刊后的一年多時光里,梁啟超在下面頒發了很瑜伽場地多文章,可謂振聾發聵,一時光舉國爭相瀏覽《時務報》。可是,這個時辰的《時務報》,應當與在紹興的十五六歲的周豫才沒有什么關系。《時務報》的總理是汪豐年。梁啟超由於與汪豐年產生劇烈的沖突,又恰逢湖南邊面熱忱招引,便于1987年11月到長沙任湖南時務書院中文總教習。梁啟超到湖南后,便忙于教務,沒有寫出什么有影響的文章了。廖梅在《汪豐年:從平易近權論到文明守舊主義》一書中說,梁啟超赴湘后雖仍在《時務報》論說欄頒發了七篇文章,但都是序文和章程先容之類的文字,沒有一篇是晚期那種大方鼓動感動的議論文。(3)

魯迅在散文《瑣記》中幾回提到《時務報》。一次是說礦路書院的“第二年的總辦”俞明震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舞蹈場地辰大略看著《時務報》”;(4)一次是說本身在礦路書院讀《時務報》:“書院里又建立了一個閱報處,《時務報》不待言,還有《譯學匯編》”。(5)《瑣記》作于1926年10月,回想的是近三十年前的工作,對于《時務報》的記敘,應當是一種誤記。魯迅于1898年5月考進南京的江南海軍書院,因對這書院不滿足,遂于1898年10月又考進江南陸師書院附設的礦路書院。《時務報》(旬刊)1896年8月創刊,1898年9月復刊。(6)所以,魯迅也好,俞明震也好,都不成能在1898年10月以后瀏覽新出的《時務報》。書院里的閱報處照舊擺放著舊的《時務報》是能夠的,第二年,即1899年到礦路書院任總辦的俞明震坐在馬車上看新出的《時務報》是不成能的。況且,1897年11月以后,梁啟超便沒在《時務報》上頒發像樣的論說性文章了。所以,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的談吐應當對魯迅沒有發生特殊值得一說的影響。

1898年9月,梁啟超流亡japan(日本),并開端在japan(日本)從事文明教導工作。先是開辦了《清議報》,后又開辦了《新平易近叢報》《新小說報》。(7)魯迅于1902年春到東京,天然會接觸梁啟超在報刊上的談吐。周作人幾回說起魯迅這時代所受梁啟超影響。在《魯迅的青年時期》中,周作人說,魯迅更普遍地接觸舊書報,是到japan(日本)以后的事,1903年3月魯迅寄給他的一年夜包書刊中,就有《清議報匯編》《新平易近叢報》《新小說》等。(8)在《關于魯迅之二》中,周作人說,魯迅到東京后,梁啟超主編的幾種報刊“簡直都讀過也很受影響”。(9 )魯迅從正面接收梁啟超影響,是到japan(日本)后最後幾年間的工作。在留日后期,魯迅便開端對梁啟超發生了惡感,并開端了對梁啟超的批評。

梁啟超1903年末有一次美洲新年夜陸之行。還在美洲漫游時代,梁啟超便開端“對舊日曾與己關系較親密的反動黨人表現了不滿”。(10)此時的梁啟超以為,反動黨人才是亡國之罪魁。(11)回到japan(日本)后,梁啟超頒發了一系列文章,反復誇大中國的公民水平太低,尚無標準享用“平易近主不受拘束”,而只能接收獨裁統治。所以,顛覆帝制的反動舉動,在中國非但沒有需要,並且甚為無害。梁啟超頒發的《敬告我公民》《論俄羅斯虛無黨》《新年夜陸游記》《中國汗青上反動之研討》等文章,旗號光鮮地向反動派宣發了戰書,于是,反動派與改進派的年夜論爭“拉開了尾聲”,而梁啟超則是改進派的主帥。(12)

改進派與反動派的爭辯,又被稱作保皇黨與反動黨的爭戰。保皇黨和反動黨分辨以《新平易近叢報》和《平易近報》為陣地,睜開劇烈的比武。這種迎戰,連續了很多多少年,此后陣地雖換,戰斗則未已。馮不受拘束在《中華平易近國建國前反動史》中談及“反動保皇兩黨之沖突”時說:“國內外兩黨機關報遂年夜開論爭,勢同敵國,至辛亥平易近國樂成,而猶未已。”(13)胡漢平易近在自傳中說:“梁啟超初以能為時文,鄙棄學界,先生之在帝國年夜學法科與早稻田年夜學者,又與結納為立憲團(即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等),意氣甚張。留學界間有頒發否決保皇之論,如《浙江潮》《江蘇》者,梁亦漫不經心。及《平易近報》出,而梁始年夜蹙,于是為文肆力進犯,且闢謠以詆孫師長教師。其要點則謂反動必生內哄,必致瓜分;中國不求反動,但求立憲,立憲則以滿洲當局開通獨裁為過渡。平易近生主義更是為乞丐地痞下賤社管帳,而損壞中國之次序;反動黨建平易近族、平易近權、平易近生三幟,適以他殺,不克不及有成。梁之文蓋足為那時反反動論之代表。”胡漢平易近接著說得風趣:“余等知非馴服此傖,無由使反動思惟成長也。”(14)在這場延續數年的爭辯中,梁啟超是反動派最重要的敵手和仇敵。于是,反動派陣營中的實際家一齊上陣,將鋒芒瞄準“此傖”。而“當時破保皇而主意反動排滿者,以章炳麟、鄒容、陳天huawei最有功。”(15)當時留學japan(日本)的吳玉章在回想錄中說,在japan(日本)的中國粹生簡直沒有人不介入這場論爭。(16)當然并非每個中國粹生都以在《新平易近叢報》或《平易近報》等刊物上頒發文章的方法餐與加入論爭。更多的論爭是在以行動方法停止的。魯迅的立場當然是很明白的。當聯盟會、收復會等反動集團在japan(日本)展開運動后,魯迅是與反動派非常親近的,甚至很有能夠參加了收復會。而章太炎到東京后,魯迅便與其瞭解并投進其門下,開端在政治態度和文明不雅念等方面接收章太炎的深入影響。對反動派的親近,對章太炎的欽慕,天然意味著對梁啟超輩的討厭、唾棄。所以,魯迅只是在到japan(日本)后的最後幾年間,必定水平上受過梁啟超的影響,並且重要是小說不雅念方面的影響。當梁啟超與反動派開端論爭后,魯迅便開端了對梁啟超的否認。

可以以為,魯迅留日時代,便開端了對梁啟超的冷言冷語。魯迅作于1907年的《文明偏至論》,某種意義上可以為也表達了對以“立憲”為旗號的梁啟超一派人的批評。

在《文明偏至論》中,魯迅說:“誠若為今立計,所當稽求既往,相度方來,掊物資而張靈明,任小我而排眾數。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鼓起。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17)文章更以如許的言辭開頭:“是故將保存兩間,比賽各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則必尊特性而張精力。假不如是,槁喪且不俟夫一世。夫中國在昔,本尚物資而疾天賦矣,先王之澤,日以殄盡,逮蒙外力,乃退然不成自存。而輇才小慧之徒,則又號令慌張,重殺之以物資而囿之以大都,小我之性,褫奪無余。往者為本體自覺之偏枯,今則獲以路況傳來之新疫,二患交伐,而中國之沉溺遂以益速矣。嗚呼,眷念方來,亦已焉哉!”(18)魯迅在這里尖利批評了一味誇大“金鐵國會立憲”的行動,這是明白針對梁啟超群體的。所謂“重殺之以物資而囿之以大都”,所謂“獲以路況傳來之新疫”,也是梁啟超一類人的思惟偏向。魯迅誇大“立人”,誇大“掊物資而張靈明,任小我而排眾數”,而以為梁啟超一類人誇大的“金鐵立憲國會”,梁啟超一群人宣傳的物資、軌制層面的扶植,都是迷途知返,雖云思惟不雅念來自歐西,實則是與中國傳統的“尚物資而疾天賦”的不雅念聯合,足以把中國帶進萬劫不復的泥塘。所以,在魯迅眼里,梁啟超如許的人,固然申明顯赫,固然影響宏大,也不外是“輇才小慧之徒”。

說魯迅在留日后期寫下的《文明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文章,現實了已開端了對梁啟超這類人的批評,當然并非沒有依據。1906年12月,梁啟超結合戊戌變法時代的盟友熊希齡,還有當時正在japan(日本)的楊度,商討成立新的政治組織,并預計把新組織定名為“憲政會”。后來經反復協商,將這政治組織復稱作“政聞社”。“政聞社宣布的政綱是:1、履行國會軌制,扶植義務當局;2、厘訂法令,穩固司法權的自力;3、確登時方自治,正中心與處所的權限;4、穩重交際,堅持對等權力。”(19)楊度當時是梁啟超政治不雅念的信仰者。胡漢平易近在自傳中說:“梁啟超之《新平易近叢報》復刊后,楊度為《中國新報》,亦為反反動之論調,實則祖述嚴復所譯甄克思之《社會通詮》所標榜之軍國主義,以否決平易近族主義也。楊自稱為金鐵主義,合鐵血與金錢企起病篤之中國”。(20)至于“立憲國會”,更是梁啟超言必稱之的工具。所以,魯迅文章中的“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恰是直接針對梁啟超、楊度一類人的詰責。李喜所、元青在所著《梁啟超傳》中談及梁啟超東京時代的政治不雅念時,說:“梁啟超是個典範的國度主義者”。(21)這種判定是很正確的。而國度主義必定是壓抑、鄙棄“小我”的。魯迅的《文明偏至論》,宗旨即是誇大“掊物資而張靈明,任小我而排眾數”,是對“尚物資而疾天賦”“重殺之以物資而囿之以大都”的批評,當然也是直接針對梁啟超輩的批評。李喜所、元青揚所著《梁啟超傳》又說,梁啟超團隊與反動派在論爭經過歷程中,都搬出很多域外學者為本身助威,“什么霍布斯、盧梭、孟德斯鳩、斯賓塞、亞當·斯密、邊泌、伯倫知理,什么牛頓、瓦特、馬克思等等,都離開他們的筆下。他們還大批援用了japan(日本)學者筧克彥、穗積八束、美濃部達吉、小野塚等人的學說為佐證。”(22)魯迅所謂的“今則獲以路況傳來之新疫”,恰是指此種景象。可以以為,魯迅以《文明偏至論》《摩羅詩力說》介入了反動派與保皇派的論爭。只不外僅僅是在批評、否認梁啟超一派時,魯迅與反動派是分歧,而魯迅正面標舉的工具,卻也與反動派并不雷同。換言之,同為批評、否認梁啟超輩,魯迅與反動派有著紛歧樣的動身點。反動派是從本身的政治態度動身批評、否認梁啟超輩的政治態度,而魯迅則是從本位主義的態度動身表現了對梁啟超輩的唾棄、討厭。反動派對梁啟超輩的批評,是政治性的,而魯迅對梁啟超輩的批評則長短政治或謂超政治的。現實上,魯迅對“金鐵立憲國會”的批評,隱含著對“政治”自己的猜忌,表達了以政治行動無法救中國的理念。在這個意義上,魯迅在批評梁啟超輩的同時,也必定水平大將鋒芒指向了反動派。

二、魯迅對梁啟超依靠袁世凱非常惡感

1912年1月1日,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當局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職姑且年夜總統,蔡元培被錄用為姑且當局教導總長。二三月間,魯迅也應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導部任職。不久,姑且年夜總統的職位被袁世凱篡奪,而袁不愿南下就職,南邊的反動黨人向其讓步,批准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姑且中心當局天然也遷往北京。蔡元培必需到北京當教導總長,魯迅也于1912年5月到北京的教導部下班。袁世凱掠奪姑且年夜總統的職位后,便開端了對《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的鄙棄、蹂躪。袁世凱手握北洋重兵,基礎上可認為所欲為。內閣中的聯盟會員,從國務總理唐紹儀到教導總長蔡元培、司法總長王寵惠、農林總長宋教仁、工商總長王正廷(代理),起首與袁世凱產生零間隔沖突。1912年6月,唐紹儀為抗議袁世凱的守法行動,決然告退。七月中旬,蔡元培也邀約王寵惠、宋教仁、王正廷一同加入內閣,表現了不做“伴食”之閣員、不與袁世凱一起配合的決計。(23)袁世凱則在獨裁專制之路上越走越遠。1913年3月,袁世凱殺戮了宋教仁,并開端了對公民黨斬盡殺盡式的圍殲。1913年7月,公民黨人動員了二次反動 ,決意以武裝斗爭的方法捍衛辛亥反動的結果,但終于被袁世凱毀滅。二次反動的掉敗,意味著“辛亥反動所獲得的結果,損失殆盡”。(24)1913年10月,袁世凱以地痞手腕迫使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年夜總統。把本身從姑且年夜總統變為正式年夜總統后,袁世凱便開端緊鑼密鼓地實行把總統變為天子的打算。1914年5月,袁世凱宣布廢止《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國務院礙手礙腳,袁世凱干脆把它取消了,代之以政事堂。徐世昌被錄用為政事堂國務卿,梁啟超的同黨湯化龍則被錄用為教導總長兼學術委員長。為共同帝制的恢復,袁世凱需求動員一場全平易近性的尊孔活動,而讓湯化龍當教導總長兼學術委員長,恰是為了尊孔活動可以或許更好地停止。幾年間,袁世凱發布了一道又一道號令,請求把已結束的祭孔運動在全國范圍內恢復。袁更以現實舉動為全國做出“榜樣”:在文文官員的蜂擁下,到文廟親身祭孔。袁還學著歷代帝王的樣子到天壇祭天。蔡元培任教導總長時,明白否決尊孔。蔡元培指出強令尊孔違背了崇奉不受拘束的準繩,而在共和國里,國民應當享有崇奉不受拘束。蔡元培以教導總長的名義明令小學廢除讀經、年夜學則撤消經科。周天度在《蔡元培傳》中指出,在全國范圍內把孔子拉下神壇,這種做法的影響是很年夜的。(25)而任職于教導部的魯迅,當然是蔡元培理念的果斷支撐者和果斷履行者。蔡元培辭往教導總長后,他發布的號令條例,很多便作廢;他奉行的辦法很多也廢除。湯化龍任教導總長后,忠誠履行袁世凱的尊孔政策。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推陳出新》中說,湯化龍北上接任教導總長后,便號令中小學必需建立所謂修身課,“通電各省于黌舍設置裝備擺設經學鐘點”:

蔡元培在南京把孔子逐出了黌舍,湯化龍在北京又把孔子請回了黌舍。此間嚴復、梁啟超一類名人還在孔學中找到共和之義。他們是一批化腐敗為神奇的妙手。人所熟知的“平易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經梁啟超從頭標點之后竟釀成意思全然分歧的“平易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26)

在教導部任職的魯迅,目擊湯化龍輩這般的倒行逆施,當然是滿心惱怒的。由于梁啟超、湯化龍輩的倒行逆施,魯迅便不得不以教導部僉事的成分介入官方舉行的祭孔運動,正如袁世凱逝世后魯迅不得不以教導部官員成分赴總統府吊祭一樣。但心坎否決尊孔的魯迅,在硬著頭皮介入祭孔運動時,會對使他不得不飾演祭孔腳色的梁啟超輩加倍憎恨。尊孔是為稱帝作預備。這一點,那時很多人都看清了,魯迅天然也把這一點看得清楚。顛末幾年間方方面面的預備,袁世凱終于于1915年12月12日發布了恢復帝制的申令。

而在籌安會呈現之前的幾年間,梁啟超則是袁世凱的推戴者、一起配合者。梁啟超對袁世凱的推戴、梁啟超與袁世凱的一起配合,既表現在不雅念層面,也表現外行動層面。在戊戌政變時,梁袁是政敵,由於袁世凱的告發和出賣,才有戊戌變法的掉敗,才有譚嗣劃一人的血濺菜市口,才有康梁師徒的持久亡命海內。十幾年曩昔,梁啟超居然與袁世凱如許一個仇人握手言歡,僅此一點,就足以令魯迅鄙夷了。臺灣學者張朋園在《梁啟超與平易近國政治》一書中說:“戊戌政變以來,梁任公與袁世凱的關系,應當沒有讓步的余地,由於袁氏昔時的立場是變法成敗的一年夜要害:若非袁氏泄漏維新派的打算于榮祿,變法何至于半途而廢!故而從‘買主求榮’的不雅念言之,任公于平易近國樹立之后,盡無與袁氏往還之理。可是政治是實際的,況且戊戌政變的積怨已因歲月的變遷而褪色。反動以后,朋友之間剖析以後的形式,以為袁氏實力在握,與之一起配合為天經地義。”(27)梁啟超平易近元以后推戴袁世凱、與袁世凱一起配合,是常識分子掉臂道義而依靠實力派的典範表示。

梁啟超對袁世凱的支撐,起首表示在認識形狀方面。平易近國建政后,梁啟超加倍起勁地宣傳他那套“國度主義”思惟。李喜所、元青在所著的《梁啟超傳》說,梁啟超自海內回來后,便不遺余力地宣揚他的“國權主義”。而所謂“國權”,恰是針對孫中山的“平易近權”而來的。“很顯然,在梁啟超看來,‘國權’重于‘平易近權’,‘平易近權’必需無前提地遵從‘國權’,為了保護‘國權’,必需克制甚至就義‘平易近權’,而盡不克不及減弱‘國權’以張‘平易近權’。”(28)張朋園在《梁啟超與平易近國政治》中也說,梁啟超一自海內投進袁世凱懷抱,便鼎力宣傳他的“強無力的當局”的主意。梁啟超誨人不倦地誇大,必需把中國建成一個“世界性的年夜國”,方能圖存圖強,方能與列強并駕齊驅;而要把中國建成“世界性年夜國”,就必需起首樹立一個“強無力的當局”。(29)說白了,梁啟超一開端與袁世凱一起配合,便死力宣傳中心集權的需要。對梁啟超不無偏心的張朋園也說:“這種只要國度而罔顧小我的思惟,不無瑕疵。”(30)以國度的名義壓抑、撤消小我,主意中心集權,此種論調,天然令急欲把軍瑜伽教室政年夜權集于一身并且陰懷稱帝野心的袁世凱欣喜不已。可以說,梁啟超的這種論調,太合袁世凱的胃口了。此種論調,假如出自普通人之口,也還對袁世凱輔助無限,但這是申明卓越、資看顯赫的梁任公的實際,對袁世凱的支撐就非常無力了。而主意“掊物資而張靈明,任小我而排眾數”,誇大“比賽各國是務,其首在立人”的魯迅,一定對梁啟超的此種論調極端惡感、討厭。

既然依靠袁世凱這個實力派,梁啟超便外行動上積極共同、協助袁世凱。當時,公民黨在國會中占顯明上風,頗令袁世凱頭痛。張朋園指出:“袁世凱甚看立憲派人組一年夜黨與公民黨相抗,表現愿意賜與物資精力上之支撐。”(31)于是梁啟超便將共和黨、平易近主黨和同一黨這三個守舊黨派合并,構成新的提高黨。原來這三個守舊的政黨,各安閒國會中都缺乏以與公民黨對抗,合并而成提高黨后,便成為公民黨在議會中的強敵。在醞釀三黨合并時代,梁啟超明白向袁世凱表現,沒有充分的經費不克不及夠“辦黨”。袁世凱承諾給錢20萬元,梁啟超則“請求50萬”。(32)最后給了幾多,人們不明白,但確定不少于20萬。在這般情形下以這般方法組建的提高黨,當然就成了袁世凱的御用東西。提高黨固然名義上的魁首是黎元洪,但現實把握該黨的是梁啟超。而“得袁的財力支撐,是其享有剛強引導位置的無力原因。”(33)

公民黨在宋教仁等人的引導下,氣勢宏大,雖有提高黨與公民黨抗衡,但仍缺乏以讓袁世凱安心,于是,袁世凱派人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刺殺了宋教仁。宋教仁被害,全國言論年夜嘩,紛紜請求查緝兇手予以重辦。而殺宋教仁只不外是袁世凱剿除公民黨的第一個步驟。袁世凱猜想南邊的公民黨人能夠會動員武裝對抗,而這恰是袁世凱所盼望的。以殺宋教仁激憤公民黨,假如公民黨武裝對抗,袁世凱就有了以武力覆滅公民黨的捏詞。但兵戈需求錢,而當時袁世凱當局財務非常艱窘,于是袁世凱疏忽國會否決而年夜借內債,此舉異樣激起了激烈的平易近憤。李喜所、元青在《梁啟超傳》中指出,原來梁啟超對袁世凱暗害宋教仁和以喪權辱國的方法年夜借內債,都是不認為然的。“可是,既然在聯袁,就不克不及不啞忍屈服,不克不及不采取左袒袁世凱的立場。”(34)于是,在提高黨議員會商時局的會議上,梁啟超頒發了三點看法:一、推戴袁世凱成為正式年夜總統;二、對袁世凱的年夜借內債不克不及否決;三、宋教仁案應視作純潔法令題目,必需以法令手腕處理。梁啟超的看法獲得世人承認,便成為提高黨對于時局的主意。梁啟超一貫自認為是財務專家和法令專家。袁世凱暗害宋教仁和私行年夜告貸當然是對法令的嚴重蹂躪,梁啟超不成能不清楚這一點,可他卻裝瘋賣傻。全國各地的訓斥、抗議之聲震天響,他也不為所動。在這種情況下,甚至依然表現對袁的擁戴,“可以看出,為了到達聯袁的目標,梁啟超不吝充任袁的有用東西,他對袁世凱獨裁主義的逢迎,已到達了不擇手腕的田地。”(35)為保衛辛亥反動的結果,南邊的公民黨人于1913年7月動員了“二次反動”。而梁啟超引導的提高黨卻對公民黨年夜加叱責,支撐袁世凱以武力彈壓南邊的反動。梁啟超自己更是頒發了多篇文章,對南邊反動派厲聲叱罵。“很顯然,梁啟超為首的提高黨人在‘二次反動’中采取的態度,還是為聯袁所作的諂諛姿勢,是為樹立一個‘強無力當局’而作的曲意逢迎袁獨裁專制之舉。”(36)

宋教仁案與當時任國務總理的趙秉鈞有嚴重關系。趙某于5月間便不得不去職,由段祺瑞、朱啟鈴暫代過幾個月。固然袁世凱頗不欲將國務總理一職畀予北洋系以外的人,但為了拉攏提高黨,仍是決議讓提高黨人熊希齡權且坐到總理的地位上。而此時袁世凱之所以還須拉攏提高黨人,是由於在南邊與公民黨部隊的戰事還未停止,國會中正式年夜總統的選舉也未停止,還須借助提高黨徹底克服公民黨。(37)本在熱河都統任上的熊希齡,實在并不愿到國務院趟混水。但梁啟超以為由本黨人士組閣,對于強大黨的氣力的極為有利,便激烈請求熊希齡接收這錄用。梁啟超以為,既然由熊希齡組閣,提高黨中天然可有多人進進內閣,而表現本身則愿意出長財務。但袁世凱怎么能夠真的把組閣年夜權交給熊希齡。袁世凱早把各主要部分的總長人選斷定,當然都是北洋派的人充當,只用農商、司法和教導三個“閑曹”應付提高黨人。而現在,這幾個職位是用來應付聯盟會員的。但梁啟超保持要當財務總長。財務交給梁啟超,袁世凱用起錢來就不那么隨手了。最后,袁世凱采取折衷的方法,財務總長由熊希齡兼任,梁啟超任司法總長、汪年夜燮任教導總長、張謇任農商總長。九個閣員中,熊希齡、梁啟超、汪年夜燮、張謇四報酬提高黨,另五人則是北洋派。提高黨在內閣中占據九分之四的職位。由於熊、梁、汪、張四人都是社會名人,這個內閣便取得了“第一流人才內閣”的佳譽,而提高黨算是進進了“黃金時期”。(38)這當然也意味著梁啟超級人與袁世凱的一起配合,進進更為實在的階段。

熊希齡內閣成立后,替袁世凱完成了幾件年夜事。袁世凱急欲把本身由姑且年夜總統變為正式年夜總統。但依常理,必需先制訂憲法,再依法選舉總統。制訂憲法頗費時日,袁世凱其實等不及,于是便強令先選舉總統,后制訂憲法。袁世凱此種顯明違背常理的請求,在國會遭到抵抗。終極,也由於獲得了提高黨的共同,才如愿以償。(39)隨后,袁世凱又于1913年11月4日下達清楚散公民黨的總統令,宣布撤消公民黨員在國會中的議員標準,并飭令軍警追繳國會中公民黨員的議員證章、證書。11月4日當天,便稀有百軍警包抄公民黨本部,現任公民黨員的議員證章、證書要追繳,已經參加公民黨罷了經宣布離開者的證章、證書也要追繳。由于公民黨議員被逐出國會,國會便無法再閉會,由於曾經不敷法定人數。袁世凱又組建了“政治會議”代替國會。到了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便下達了結束全部國會議員職務的號令,發放盤纏,遣前往籍。(40)袁世凱下達的取消公民黨、閉幕國會之類的號令,都必需內閣總理副署,而熊希齡都乖乖地副署了。作為提高黨員的熊希齡,當他在袁世凱的這些號令上簽上本身的名字時,當然代表的是提高黨的黨意。袁世凱讓熊希齡當內閣總理,讓梁啟超、汪年夜燮、張謇等提高黨中人士進進內閣,本就是要借助提高黨的氣力覆滅公民黨和摧毀國會,當這兩個目標完成后,提高黨便徹底掉往了應用價值,袁世凱便處處難堪提高黨人,于是熊希齡的內閣總理也干不下往,只得告退,熊內閣于是垮臺。李劍農在《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中說:“到平易近國三年仲春,熊內閣替袁氏將一切結束國會結束省議會,開辦各處所自治,特設造法機關,各種的號令副署頒發后,漸了解所謂總統制將要呈現,內閣雖是‘第一流’的,也沒有存在的余地。于是熊希齡、梁啟超、汪年夜燮三人連翩往職,這即是第一流內閣的惱。”(41)李劍農又把熊、梁等人與唐紹儀做了對照。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謝絕副署袁世凱的守法號令并憤而告退:“唐紹儀和袁世凱有二十年的友誼,由於袁不願循憲政的軌道甘愿就義小我的友誼,和袁決裂;熊、梁等在戊戌政變時,就是被袁所賣的人,與袁本分歧臭味;到11月4日袁要實施‘苦迭打’時,清楚是走到憲政軌道以外往了,縱令國會的組織若何不良,既以領導袁氏上憲政軌道為職志,對于袁氏此種行動應當有一點覺醒了。為何仍是將順他,和他一同跑到軌道外往呢?可見立憲黨名人的短視病,還不及同半聯盟會員唐紹儀的明決。”(42)李新、李宗一主編的《中華平易近國史》第二卷則說:

與以往兩屆內閣一樣,熊內閣的性命也很是急促。從1913年9月11日構成,到次年2月12日熊希齡自願告退,僅僅存在了五個月。在這五個月中,熊氏的“政績”重要是副署了袁世凱一切倒行逆施的號令,肅清了公民黨在國際的殘余氣力,將第一屆國會送終。提高黨人的“政績”,恰是他們的羞辱,不只那時遭到言論的鞭撻,后來也多遭非議。(43)

對于梁啟超級人在平易近國成立后依靠實力派袁世凱,共同袁世凱在政治和文明兩方面倒行逆施,協助袁世凱摧毀辛亥反動的結果,作為教導部僉事的魯迅,當然看在眼里,鄙夷和憎恨在心里。假如說,在清末留學japan(日本)時,魯迅便對梁啟超五體投地,那進進平易近國后,魯迅對梁啟超的的鄙薄、討厭則成倍增加。

三、魯迅對梁啟超依靠段祺瑞尤其憎恨

袁世凱稱帝,梁啟超、蔡鍔師弟率先吹響反袁護國的軍號。人們廣泛以為,這算是梁啟超的一年夜汗青功勞。可是,魯迅對待這個題目,應有本身的邏輯。起首應當看到,袁世凱之所以能在1915年12月公開宣布稱帝,與此前幾年間梁啟超一伙人的支撐、協助是分不開的。恰是由於梁啟超級人在實際上和舉動上鼎力為袁世凱的帝制活動火上加油,才有袁世凱的終于帝制自為。魯迅后來幾回說到過袁世凱帝制活動時代的情況。在寫于1933年4月的《<殺錯了人>貳言》中,魯迅說袁世凱在掠奪年夜總統的職位后,便“年夜殺黨人”:

于是殺,殺,殺。北京城里,連飯館客棧中,都布滿了偵察;還有“軍政法律處”,只見受了嫌疑而被捕的青年送出來,卻從不見他們在世走出來;還有,《當局公報》上,是天天看見黨人脫黨的市場行銷,說是先前為友人所拉,誤進該黨,此刻自知迷謬,從此離開,要改過自新的做大好人了。

不久就證實了袁世凱殺人的沒有殺錯,他要做天子了。(44)

袁世凱殺確當然是公民黨人。在袁世凱的屠刀要挾下,很多公民黨員在報紙上宣布脫黨,天然也是為了保全生命。而殺公民黨人,恰是為肅清通往帝制的妨礙。在寫于1935年4月的《在古代中國的孔夫子》中,魯迅說:

一看比來的例子,就加倍清楚。從二十世紀的開端以來,孔夫子的命運是很壞的,但到了袁世凱時期,卻又被重新記得,不單恢復了祭典,還新做了怪僻的祭服,使奉祀的人們穿起來。隨著這事呈現的即是帝制。(45)

尊孔、祭孔與年夜殺黨人一樣,都是帝制活動的一部門,都與恢復帝制有直接關系。而在這些活動中,以梁啟超為魂靈的提高黨人,都曾叫鑼開道、搖旗呼籲,都曾舞槍弄棒、沖鋒陷陣。在這個意義上,說梁啟超和提高黨人曾是袁世凱帝制活動的“爪牙”,并不為過。而梁啟超、蔡鍔后來的反袁護國,也可視作是將功贖罪。

況且,對梁啟超的反袁稱帝,也可有別樣的解讀。陳旭麓在《論梁啟超的思惟》中指出,梁啟超否決袁世凱稱帝,看起來是梁在辛亥反動后“差能人意的一著”。但梁啟超的否決袁世凱稱帝,初志并非是保衛共和,乃是由於唯恐國際又呈現辛亥反動那樣的反動活動。“由於梁啟超看出了假如袁世凱獨行其是地稱帝,必定惹起全國國民的否決,形成和辛亥一樣甚至更年夜的反動風暴,那末他想依托的舊權勢,將遭遇更嚴重的衝擊。由此可見梁啟超的積極掠奪倒袁活動的旗號,與其說是在否決帝制,還不如說是為了克制反動。”(46)梁啟超本身反復說過,他對帝制與共和的爭端沒有愛好,他只重視“立憲”。只需是“立憲”政體,帝制也好,共和也好,他都能接收。在那篇語重心長地勸告袁世凱不要稱帝的《異哉所謂國體題目者》中,就說得很清楚。所以,陳旭麓對梁啟超否決袁世凱稱帝的懂得,也是言之有理的。不只僅是陳旭麓如許說,這也可以說是近代史學界的共鳴。彭明、周天度等人所著的《中華平易近國史》第三卷(1916—1920)指出,袁世凱一逝世,提高黨人當即表現了對北京當局的親近、恭敬。袁世凱1916年6月6日逝世,6月7日,梁啟超即致電段祺瑞,對段極盡諂諛之能事,誇大只要段祺瑞才幹“扶危定傾”。梁啟超還勸告東北護國軍齊心合力支撐段祺瑞。梁啟超又向段祺瑞這個以後的實力派和當權派輸誠,這“不是偶爾的”。提高黨作為改進主義政黨,在好處上底本與北洋派沒有本質性沖突。1914年,以熊希齡為首的提高黨內閣被袁世凱摧毀后,提高黨依然不改擁袁初心。當袁世凱悍然稱帝時,提高黨才覺得必需調劑戰略:“他們看到,袁世凱稱帝必定惹起國際年夜亂,不只中華反動黨必定要加大力度對抗,南邊各省殘存的公民黨權勢也不會作壁上觀,即東北各省的實力派,也能夠借機圖謀自立,而北洋派外部也已孕育著反袁的潛權勢。恰是由于上述斟酌,梁啟超級人既不愿與袁世凱一同垮臺,又不甘為牛后,才與蔡鍔等一道毅然動員護國戰鬥。”(47)梁啟超反袁稱帝,并非為了保衛共和,也并非完整出于私心。梁啟超看到了袁氏的稱帝必定掉敗。為了在亂后的政局中占據盡能夠主要的位置,提高黨必需率先打出反袁的旗號。

護國戰鬥停止,國會恢復,本來的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年夜總統,錄用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提高黨也釀成了“研討系”。固然總統是黎元洪,但實權在段祺瑞手里。李劍農在《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中說,梁啟超、湯化龍一派提高黨人,一方面在想著如何依靠段祺瑞這個實力派,一方面卻提倡“不黨主義”。國會重開,提倡不黨主義的提高黨人分紅兩個集團:一個是以湯化龍、劉崇佑等報酬首的憲法會商會;一個是以梁啟超、林長平易近等報酬首的憲法研討會。“‘會商’與‘研討’,不知究竟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本來是一個集團的人,此刻卻要分組兩個集團,莫非這就是不黨主義么?后來由於他方的舊公民黨人復合,有超出一切之勢,湯、梁等本身也感到分立太有意義,又聯合起來,不‘會商’,專‘研討’了。于是疇前的‘提高黨’此刻變為‘研討系’,這即是‘研討系’名詞的由來。”(48)

公民黨是梁啟超派系的逝世敵。現在為了打壓、覆滅公民黨,提高黨不吝借助袁世凱的氣力,使出不符合法令手腕。當成天把“立憲”掛在嘴上的“立憲派”應用不符合法令手腕衝擊政敵時,實在等于在自抽耳光。此刻,為了衝擊公民黨,梁啟超又不吝借助“督軍團”的氣力。1916年4月,在很多省份為對抗袁世凱稱帝而宣布自力的情形下,馮國璋提議召集未自力各省督軍在南京閉會,切磋如何對於自力各省。史稱“南京會議”。(49)南京會議是在袁世凱的承認下召開的。6月6日,袁世凱逝世了,而各省督軍還在南京,于是“辮帥”張勛便于6月9日約請諸督軍到他的老巢徐州,從頭閉會。餐與加入南京會議的,本就是南方各省軍閥。這些南方各省的土天子,唯恐東北的權勢擴大到南方,危及他們的好處,便簽署了具有攻守聯盟性質的公約三項:一是抵抗歹徒參政,而歹徒則指公民黨;二是中心若有弊政,各省協力以爭;三是推薦“張大將軍”為餐與加入盟約各省區的全部權力代表。(50)所謂“張大將軍”,即是張勛。此次會議稱作徐州會議。彭明、周天度等人所著的《中國華平易近國史》第三卷(1916—1920)指出,此次徐州會議固然沒有打出什么組織性質的旗幟,但現實上北洋處所軍閥曾經結成聯盟,而以張勛、倪嗣沖為首。玄月間,張、倪又召集北洋各省代表到徐州,再閉會議。會上,宣布構成“各省區結合會”,餐與加入者有山東、奉天、吉林、黑龍江、河南、直隸、浙江、江蘇、湖北、江西、綏遠、察哈爾、熱河十三省區督軍代表。這個各省區結合會,仍由張勛、倪嗣沖領銜。結教學場地合會構成后,發布了八條綱要,重要是:“凝結集團,鞏衛中心,庶免為多數人所牽,率致貽年夜局之虞”;國會如“各懷黨見,違背真正平易近意,掉臂國度,至不得已時,亦當為合法之干預”;憲法若有“必不成行之處,當共抒正論”;等等。后來,人們稱這個“各省區結合會”為“督軍團”。到了1917年,又于1月和5月召開過兩次徐州會議。督軍團的徐州會議,共開過四次。(51)

督軍團以武人成分公開干預國會、制憲、內閣,又咬牙切齒地進犯公民黨,到了喪盡天良的水平,天然惹起全社會的惡感、驚駭和惱怒。(52)但是,梁啟超一伙卻與督軍團打得非常熱絡。彭明、周天度等人所著的《中華平易近國史》第三卷(1916—1920)指出:研討系政客梁啟超級人,對督軍團的運動起了挑撥離間的感化。各省督軍剛糾集在徐州,梁啟超就想法依靠上往。依靠實力派,一向是梁啟超講座場地基礎的政治戰略。督軍團這般冤仇公民黨,研討系至多可以借助其氣力衝擊甚至鏟除公民黨這個持久的政敵。所以,梁啟超早就與張勛有函電和使節往來。在1917年1月的第三次徐州會議行將召開時,梁啟超由上海到北京,半途在徐州下車,“與張勛密談數日”。后來又兩次派張君勱到徐州,與張勛商談。梁啟超在致張勛信中說:“惟敦促接濟之功,終須隨時仰諸疆吏。”(53)可見梁啟超對張勛這班軍頭寄予如何的厚看。甲士團體這般囂張地干預國度政事,這與“憲政”顯然是極不相容的。以“立憲”為旗號、以“憲政”為最終幻想的梁啟超輩,不像社會各界一樣嚴格訓斥張勛之流的行動也就而已,居然還要依靠這個軍閥團體,可見在要害時辰,梁啟超輩并無政治底線。

1917年7月,張勛復辟并掉敗,由馮國璋代表年夜總統,而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研討系又三五成群地擠進了段內閣。馮國璋雖是年夜總統,但實力遠不如段祺瑞。當時當局中,最年夜的實力派天然是段祺瑞,梁啟超們像現在依靠袁世凱一樣,又一次依靠了段祺瑞這個最年夜的實力派。現在,在熊希齡內閣九人中,提高黨占了四席。而這一次,研討系以更年夜的範圍進進段祺瑞內閣,九人中占了六人。外務總長湯化龍、財務總長梁啟超,內閣中這兩個最主要的職位都由研討系占據。(54)梁啟超一向自認為是財務長才,現在在熊希齡內閣里,他就拼命爭財務總長的地位,只是由於袁世凱其實不愿荷包子由梁啟超掌管,才沒有當成。此刻,段祺瑞竟然肯把這個地位給他,梁啟超感到本身可以年夜展鴻猷了。但實在,依然不外是助紂為虐罷了。現在在熊希齡內閣,提高黨占了九分之四閣席,成果被袁世凱狠狠天時用和耍弄,輸得很慘。這回,在段祺瑞內閣里,研討系占了九分之六閣席,但異樣被應用和耍弄,輸得更快,也更慘。

段祺瑞當總理,就靠無窮度地借內債敷衍時局。沈云龍在《徐世昌評傳》中說,段祺瑞在敉平張勛復辟后再次組閣,japan(日本)當局當即對段示好,表現愿意在財力上予以支撐。而段祺瑞那時同心專心要覆滅南邊軍事氣力,非常需求錢,需求良多錢,便不斷地向japan(日本)告貸,而需求梁啟超以財務總長的成分在告貸合同上簽字時,梁歷來沒有謝絕過,一如熊希齡現在歷來沒有謝絕過在袁世凱的那些不符合法令號令上副署一樣。沈云龍說:“此類告貸,若非由財部經手者,梁啟超事前固不得與聞,即由財部掌管簽署者,梁亦垂拱畫諾罷了,是名為財長,實等持祿”。(55)

李喜所、元青在《梁啟超傳》中指出,不只是告貸,在一切分歧理甚至守法的題目上,梁啟超都共同、協助段祺瑞。1914年,袁世凱在提高黨的共同、協助下閉幕了第一屆國會。護國戰鬥后,國會十分困難恢復。僅僅十個月后,張勛又強迫總統黎元洪閉幕了國會。張勛復辟掉敗,按理國會應當再次恢復,但段祺瑞卻不愿意恢復國會,其緣由,當然是嫌國會妨害他的隨心所欲。但究竟招牌上寫著“平易近國”,完整沒有一個代表“平易近意”的機關,也欠好處事。段祺瑞于是要先弄個“姑且參議院”取代舊國會,這實在仍是在效袁世凱故智。對于段祺瑞此種顯明違背約法的行動,以“憲政”為職志的梁啟超,照樣是表現支撐:“梁啟超既然采取擁段態度、站在段麾下,天然要跟著段的鼓點舞蹈。是以,他對段違背約法的粗魯在理舉措完整采取了支撐縱容的態度。”7月24日,國務院通電各省,征求成立姑且參議院的看法,第二天,梁啟超即對記者頒發說話,表現了對成立姑且參議院的完整支撐。段、梁此舉惹起社會普遍不滿,有人致信梁啟超,指出這是一部門報酬了一己好處而“置國度最基礎法于掉臂”。(56)

但段祺瑞怎么會真的信賴、倚重梁啟超這班人呢?被應用之后,梁啟超又要遭遇幫兇之烹了。幾個月后,段祺瑞便逼得梁啟超這個財長其實干不下往了。后來,由于馮國璋與段祺瑞的牴觸激化,段祺瑞于1917年11月15日向馮國璋提出告退。閣揆告退了,閣員還能不辭?梁啟超和其他一切閣員也都告退了。在段內閣財務總長的地位上,梁啟超坐了三個多月。(57)張朋園在《梁啟超平易近平易近國政治》中說:

提高黨以釜底抽薪的措施將公民黨趕出北京的政治舞臺,豈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反遭徐樹錚的暗害。(58)

徐樹錚是段祺瑞第一愛將。暗害梁啟超這些人的,仍是段系軍閥和政客。

沈云龍在《徐世昌評傳》中說過如許一番話:

平易近國以來,墨客團體之依靠實力派者,往往徒供應用,卒受排擠,或誘之分化,務使一無存在之價值,固不獨研討一系為然也。(59)

身為常識分子卻依靠政治上的實力派,這是魯迅特殊鄙夷的行動之一種。依靠段祺瑞,無疑又額外令魯迅鄙夷,至于其緣由,就在于段祺瑞是魯迅特殊憎恨確當代軍閥、政客。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在北京就職中華平易近國姑且在朝。中國歷代職官史上并無“在朝”這一稱呼,是當時的“名流”章士釗仿羅馬首席在朝官之例替段祺瑞姑且想出的。這個“姑且在朝”,既是國度元首,又是當局領袖,名義上集年夜總統與國務總理的權利與一身。(60)1925年五卅慘案產生后,全公民眾群情激怒,先生活動于是大張旗鼓。8月26日,針對先生的“愛國活動”,段祺瑞發布了“整理學風”的號令,在嚴格訓斥了先生的政治行動后,說:“倘有故釀風潮,鄙棄政令,則火烈水懦之喻,孰殺誰嗣之謠,前例具存,所宜取則,本在朝敢先父兄之教,不博廣大之名,依法從事,決不姑貸,其凜尊焉。”(61)可謂殺氣騰騰。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年夜沽口事務”的安慰下,到在朝府請愿,終于遭到在朝府保鑣的槍殺,數十論理學生和群眾被殺戮。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有名的“三一八慘案”。

段祺瑞當局的“整理學風”已令魯迅惱怒,而段祺瑞當局公開向請愿先生和群眾開槍,則令魯迅“出離惱怒”。魯迅為此寫過多篇文章。3月18日當天,魯迅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以惱怒的語氣,無所忌憚地訓斥了段祺瑞當局的暴行,最后注明:“三月十八日,平易近國以來最暗中的一天,寫。”(62)魯迅稱段祺瑞統治下的這一天是平易近國以來最暗中的一天,那說段祺瑞是平易近國以來最令魯迅憎恨的統治者,也就是公道的。3月26日,魯迅寫了《可慘與好笑》,指名道姓地鞭撻了段祺瑞和章士釗之流,批評了他們的所謂“整理學風”和控告了他們制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63)4月1日,魯迅寫了有名的《記念劉和珍君》,留下了好些“名言”,例如:“我歷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歹意,來猜測中國人的,但是我還不意,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田地。”(64)4月6日,魯迅寫了《這般“討赤”》,又說起了“在朝府前開排槍,打逝世請愿者四十七,傷百余”的“三一八慘案”。(65)4月13日,魯迅寫了《年夜衍發微》,一開首便說:“三月十八日段祺瑞,賈德耀,章士釗們使衛兵槍殺大眾,通緝五個所謂‘歹徒首級’之后,報上還傳播著一張他們想要第二批通緝的名單。”(66)接著,魯迅把這份傳播中的名單抄寫并剖析,對于章士釗之流停止了辛辣的嘲諷。

沒錯,梁啟超于1917年11月便分開了政壇,與段祺瑞的一起配合,充任段祺瑞的爪牙,那是段祺瑞上一回當政時的工作。段祺瑞任在朝的在朝府的所作所為與梁啟超有關。可是,1917年的段祺瑞與1926年的段祺瑞,究竟是統一個段祺瑞,是統一個北洋軍閥首級,是統一個政客。魯迅對段祺瑞當然原來沒有涓滴好感而只要反感。“三一八慘案”無疑年夜年夜增添了魯迅對段祺瑞的反感,而在加倍憎恨段祺瑞的同時,也天然會加倍鄙夷曾與段一起配合的梁啟超。

四、魯迅對梁啟超歐游回來后的文明不雅念也不克不及認同

魯迅實質上是一個政治虛無主義者,對任何一種政治不雅念都不佩服的。曹聚仁在《魯迅評傳》中說:“由于魯迅的文字,富有動人的氣力;我們讀他的雜感,感到非常愉快,所以對于他的政治不雅,也不非常往深求了。實在他帶了濃厚的虛無顏色,并不信任任何政黨會有什么成績的。筆者的見解,和他有點附近;我以為政治的提高或掉隊,和平易近智開闢的進度有親密關系,至于政治學說,主義的內在的事務若何,并不非常相關的。孫中山把《三平易近主義》、《開國方略》說得口不擇言,成果,公民當局的暗中政治,比北洋軍閥時期還不如,而貪污水平,遠過于昔時路況系,對政治完整掃興,也是平易近初人士所配合的。”(67)梁啟超的政治行動令魯迅討厭,梁啟超的政治不雅念,也令魯迅五體投地。梁啟超平生多變。但政治不雅念無論釀成如何,都只讓魯迅覺得幽默好笑。所以,魯迅不成能在任何意義上成為梁啟超政治上的認同者、跟隨者。梁啟超善變的性情,在文明不雅念中表示得很典範。但變來變往,梁啟超也不成能有任何一種文明不雅念讓魯迅首肯、令魯迅信服。在袁世凱走向帝制的經過歷程中,梁啟超陣營的人成為尊孔活動中的干將,令魯迅憎恨。后來,梁啟超又釀成中西文明融會論者,此種協調性的文明不雅念,也不成能不讓魯迅嫌棄。

從1918年末到1920年3月,梁啟超在歐洲游歷了一年多,回來后寫了一本《歐游心影錄》,集中表達了他對歐洲文明的“反思”和批評。梁啟超以為,經過的事況了世界年夜戰,東方的“有識之士”曾經對東方文明掃興甚至盡看,正迫切地要把印度、中國等西方國家的文明輸出東方,以西方文明之長補東方文明之短,以西方文明之優勝濟東方文明之拙劣。而要完成這種偉業,只要依附中國人。梁啟超以那枝“常帶情感”之筆寫道:

所以我盼望我們心愛的青年,第一個步驟,要人人存一個尊敬愛惜本國文明的誠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討學問的方式往研討他,得他的本相;第三步,把本身的文明綜合起來,還拿他人的補貼他,叫他起一種化一起配合用,成了一個新文明體系;第四步,把這新體系往外擴大,叫人類全部都得著他的利益。我們人數居全世界生齒四分之一,我們對于人類全部的幸福,該負四分之一的義務。不盡這義務,就是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同時的人類,實在是對不起本身。我們心愛的青年啊!立正,開步走!年夜海對岸何處有好幾千萬人,愁著物資文明破產,哀哀欲盡的喊救命,等著你來超拔他哩!我們在天的祖宗三年夜圣和很多先輩,眼巴巴渴望你完成他的工作,正在拿他的精力來加佑你哩!(68)

所謂“祖宗三年夜圣”,就是老子、孔子和墨子。這種論調,在魯迅看來,無異于高燒醉酒時的夢話胡話。魯迅頒發于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三號的《隨感錄五十四》,批評的是那種“二重思惟”。魯迅說,中國社會的狀況,是最陳舊的工具與最新穎的工具共存于一時,所以的確是將幾十個世紀稀釋在一路。這篇隨感錄,重要是先容黃郛的不雅點。黃郛于1918年12月在上海中華書局出書了《歐戰之經驗與中國之未來》一書,宗旨與梁啟超的《歐游心影錄》雷同,都是聯合歐洲的世界年夜戰從頭思慮中國應當選擇的途徑,但結論卻頗相異。魯迅在《隨感錄五十四》中,援用了黃郛書中如許一段話:

七年以來,朝野有識之士,每腐心于政教之改進,不留意于風俗之轉移;庸詎知舊染不往,新運不生:事理這般,無可委曲者也。外人之評我者,謂中國人有一種後天的守舊性,即或迫于時局,各類軌制有改造之需要時,而彼之所謂改造者,決不將舊日軌制完整廢除,乃在舊軌制之上,更添加一層新軌制。試覽前清之兵制變遷史,可以知吾言之不謬焉。最後命八旗兵駐防各地,以充守備之任;及年代既久,旗兵已腐朽不勝用,洪秀全起,不得已,征募湘淮兩軍以應急:從此旗兵綠營,并肩存在,遂釀成二重兵制。甲午戰后,知綠營軍力又不成恃,乃復編練舊式部隊:于是并前二者而釀成三重兵制矣。今旗兵雖已覆滅,而變面換形之綠營,仍然存在,老是二重兵制也。從可知吾國人之無透澈改造才能,實屬不成掩之現實。他若賀陽歷新年者,復賀陰歷新年;奉平易近國正朔者,仍存宣統年號。一察社會各方面,蓋無往而非二重制。即本日政局之所以不寧,長短之所以無定論者,簡括言之,實亦不外一種“二重思惟”在其間作崇罷了。(69)

魯迅把黃郛這么長一段話照抄,闡明是認同黃郛的見解的。抄寫了之后,魯迅又有所施展:

此外如既許崇奉不受拘束,卻又特殊尊孔;既自命“勝朝遺老”,卻又在平易近國拿錢;既說是應當改革,卻又主意復古;五湖四海簡直都是二三重以致多重事物,每重又各各自相牴觸。一切人便在這牴觸中心,相互埋怨著度日,誰也沒有利益。

要想提高,要想承平,總得連根的拔往了“二重思惟”。由於世界固然不小,但徘徊的人種,是終竟尋不出地位的。(70)

而梁啟超所標榜的中東方文明融會,在中國,必定釀成新的“二重制”。固然梁啟超的《歐游心影錄》問世在黃郛的書之后,但黃郛的書卻可以以為是事後便對梁啟超的中西文明融會論停止了批評。

況且,既然是決心要從中國傳統文明中尋覓解救東方文明之弊的工具,最后必定走向對中國傳統文明的單向崇敬。現實上,在“五四”時代,梁啟超又成了一個尊孔者。陳旭麓在《論梁啟超的思惟》一文中對此有所剖析評說。1920年,梁啟超寫了《孔子》一書,把孔子裝扮成一個極端尊敬思惟不受拘束的人:“孔子主意協調,不主意排擠,由於他立在中心,看見那南北極端所說,都含有一面真諦,所以不願排擠他”;“孔子是最尊敬思惟不受拘束的人,他的書里頭,從沒有一句消除異己的話。”(71)《孔子》一書后面,附有《世界巨人傳第一編——孔子》的殘存稿。在這部未完成的孔子列傳里,梁啟超表達了對孔子無以復加的崇敬:“吾將以教主尊孔子,夫孔子誠教主也,而教主缺乏以盡孔子。教主傳染感動力所及,限于其信徒,而孔子則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舉中國人,雖未嘗一讀孔子之書者,而皆在孔子范圍中也。”(72)陳旭麓以為,這是梁啟超早年所作,對孔子的極端愛崇,甚至捧為教主,甚至以為比一切教主還巨大,完整是康無為的不雅點。(73)雖是早年殘存稿,梁啟超在1920年的時辰仍將其作為附錄支出《孔子》一書中,闡明他并未完整廢棄早年不雅點。中西文明協調論,在魯迅看來必定釀成“二重思惟”。而對中國文明的單向推重和歌唱孔子,則更令魯迅鄙夷了。

梁啟超暮年投身學術文明界,但固然同居北京,卻與魯迅沒有過交集。這一點,侯桂新在《<魯迅選集>中的梁啟超抽像》一文中也指出過。其緣由,則在于兩人屬于分歧甚至對峙的圈子。1920年4月,梁啟超在北京倡議成立了文明學術集團“共學社”。共學社出書雜志、印行圖書,還出頭具名約請國際文明名人來華講學。共學社先后約請了杜威、羅素和泰戈爾來華,在各地巡回演講。這是那幾年間極端顫動的文明學術事務。(74)杜威、羅素、泰戈爾這幾個本國名人,魯迅對他們本沒有幾多好感。他們來華后,水平分歧地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明和中國人當下保存狀況的確定、贊美,這尤其激起魯迅的憎恨。魯迅曾在文章中對他們的在華談吐予以嘲諷。魯迅以為他們以國際名人的成分到中國阿諛中國文明和中國人的生涯狀況,現實是年夜無害于中國的,而約請他們來華的梁啟超,當然難辭其咎。

1913年袁世凱讓熊希齡充當內閣總理時,本預計把梁啟超放在教導總長的地位上。梁啟超嫌教導總長太不主要,不願就職,又其實當不了急想當的財務總長,最后就職了司法總長。假如梁啟超接收了袁世凱最後的設定,那差未幾就成了魯迅的頂頭下屬,幾多會有些交集。梁啟超自己固然與魯迅沒有直接接觸,但他的自得弟子范源濂卻幾度執掌教導部。范源濂是湖南人,梁啟超任湖南時務書院中文總教習時,范源濂與蔡鍔同為時務書院先生,也同是梁啟超的愛徒。1899年秋,范源濂和蔡鍔應梁啟超之召,一同赴japan(日本)留學。后來,范源濂在政治上牢牢跟隨梁啟超,是研討系的骨干性人物。范源濂在japan(日本)留學時,曾進東京高級師范就讀,回國后又從事教導任務,算得上是那時辰的一個教導家。1911年冬,范源濂出任清當局學部參事。1912年1月,蔡元培就職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當局教導總長,范源濂應蔡元培之請出任教導部次長。而魯迅也應蔡元培之請到教導部任職。應當說,從這時辰起,魯迅便與梁啟超的這個高足有了直接接觸。1912年7月,蔡元培告退,由范源濂代表教導總長。不久,由陸徵祥任內閣總理,而范源濂則正式就職教導總長。1913年2月,范源濂因病告退。張勛復辟掉敗后,段祺瑞組閣,研討系中多人進進內閣,范源濂再次就職教導總長。當然,此次干的時光也不長,到1917年11月底又告退。1920年,直皖戰鬥以皖系的掉敗了結,徐世昌當上了總統。八月間,靳云鵬任國務總理,范源濂第三度出任教導總長。1912年12月,跟著靳云鵬內閣的終結,范源濂的教導總長也當到了頭。(75)范源濂與梁啟超畢生堅持著深摯的友誼。1927年,梁啟超和范源濂都住進協和病院。后來梁病情惡化出院,而范源濂則病逝。李喜所、元青在《梁啟超傳》中說:“這年12月下旬,梁的先生加老友范源濂病逝,使他年夜為傷感。范和蔡鍔同在湖南時務書院受梁啟超教導,后在政治上多追隨梁,梁亦視他為良知。范生病時代,常和梁在病院打頭會面,坐上去聊天,又成了病友。范的離世,給梁以莫年夜的安慰。”(76)

林冰骨在《我所記憶的四十五年前的魯迅師長教師》一文中說:“那時的次長范源濂,依靠南方派系,頗有學閥風格。他與蔡師長教師抗衡爭權,組織了尚志學會,即是黑暗建立學部舊系旗號之意。公然不久范便借袁世凱的支撐,代蔡師長教師為總長。魯迅在一九一二年玄月六日誌道:‘上午赴本部人員會,僅有范總長演說,其詞甚怪。’這不滿之情在寥寥十數字中也看得出來的。”(77)范源濂能否糾集清當局學部舊同寅與蔡元培爭權,還可深刻研討。但從魯迅1912年9月6日所記日誌看,魯迅簡直是一開端便對范源濂沒有好感的。楊莘士在接收上海師范年夜學師生訪談時說:

范源濂第二次做教導總長時,他提出要“祭孔讀經”,惹起我和魯迅、許壽裳、錢家治、張協和、張宗祥等從浙江同來教導部任職的六人的氣憤,立即議定由我執筆聯名寫信,果斷否決,據理駁倒,信寫好后,魯迅等人都親筆簽了名。該信一式兩份,一份送范源濂,一份攤放在辦公桌上,讓大師不雅看,是辨明長短。為此范源濂末路羞成怒,陸續把否決他的人排斥出外,名義上是外放廳長,現實上明升暗降。魯迅由於是社會教導司的,所以無法把他弄到外埠往。(78)

這般說來,魯迅曾與范源濂有正面沖突,有直接比武,也遭到過范源濂的打壓。范源濂與梁啟超的密切關系,是盡人皆知的。魯迅對范源濂的討厭,當然也會影響到魯迅對梁啟超的見解。

魯迅沒有表達過對梁啟超學術成績的明白評價。但胡適對梁啟超學術成績的評價可以作為一種參考。梁啟超暮年與胡適堅持著密切的關系。1929年1月20日,梁啟超屍體在廣慧寺進殮,胡適親往送別。胡恰當天日誌中記敘了此事(79)十多天后,在2月2日日誌里,胡適寫道:

任公才高而不得有統系的練習,勤學而不得良師益友,進世太早,成名太速,自任太多,故他的影響甚年夜而本身的成績甚微。近幾日我追想他平生著作最可傳世不朽者安在,頗難指名一篇一書。后來我的結論是他的《新平易近說》可以算他平生的最年夜進獻。《新平易近說》篇篇指責中國文明的毛病,頌揚西洋的美德可給我國人取法的,這是他最不朽的功勞。(80)

作為密切友人的胡適,如許評價梁啟超的學術成績。魯迅心坎里對梁啟超的學術成績,評價決不該該更高。

魯迅對梁啟超,是發自心坎地鄙薄的,其緣由也不難找到。用所謂“狂妄的成見與影響的焦炙”來說明魯迅對梁啟超的立場,應當是不克不及成立的。

參考文獻:

(1)馮雪峰:《回想魯迅》,見魯迅博物館、魯迅研討室等選編《魯迅回想錄》專著中冊,北京出書社1999年1月版,第679頁。

(2)侯桂新:《<魯迅選集>中的梁啟超抽像》,見《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15年第12期。

(3)廖梅:《汪豐年:從平易近權論到文明守舊主義》,上海古籍出書社2001年12月版,第199頁。

(4)(5)魯迅:《瑣記》,見《魯迅選集》第二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295頁,第296頁。

(6)見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上),山西國民出書社1986年6月版,第77頁。

(7)(10)(12)(21)(22)(28)(34)(35)(36)(54)(56)(57)(74)(76)見李喜所、元青著《梁啟超傳》,國民出書社1993年10月版,第142—143頁,第222頁,第222—223頁,第235頁,第229—230頁,第304—305頁,第317頁,第317頁,第318頁,第429頁,第432頁,第435頁,第501—510頁,第665頁。

(8)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期》,見魯迅博物館、魯迅研討室等選編《魯迅回想錄》專著中冊,北京出書社1999年1月版,第843頁。

(9)周作人:《關于魯迅之二》,見魯迅博物館、魯迅研討室等選編《魯迅回想錄》專著中冊,北京出書社1999年1月版,第887頁。

(11)見《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國民出書社1983年8月版,第328頁。

(13)馮不受拘束:《中華平易近國建國前反動史》,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11年3月版,第26頁。

(14)(15)(20)見《胡漢平易近回想錄》,西方出書社2013年11月版,第15—16頁,第12頁,第24頁。

(16)見《吳玉章回想錄》,中國青年出書社1978年11月版,第41頁。

(17)(18)魯迅:《文明偏至論》,見《魯迅選集》第一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46頁,第57頁。

(19)見《中華平易近國史》第一卷(1894—1912)下,李新主編,中華書局2011年7月版,第438—439頁。

(23)見《蔡元培年譜》,高叔平編著,中華書局1980年2月版,第29頁。

(24)見《中華平易近國史》第二卷(1912—1916)上,李新、李宗一主編,中華書局2011年7月版,第321頁。

(25)周天度:《蔡元培傳》,國民出書社1984年9月版,第56—57頁。

(26)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推陳出新》,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15年7月版,第365頁。

(27)(29)(30)(31)(32)(33)(58)張朋園:《梁啟超與平易近國政治》,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6月版,第56頁,第10—15頁,第16頁,第29頁,第29頁,第29頁,第87頁。

(37)(38)(39)(40)(43)見《中華平易近國史》第二卷(1912—1916)下,李新、李宗一主編,中華書局2011年7月版,第423頁,第425頁,第431頁,第445—448頁,第449頁。

(41)(42)(48)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武漢年夜學出書社2006年10月版,第313頁,第314頁,第369頁。

(44)魯迅:《<殺錯了人>貳言》,見《魯迅選集》第五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94頁。

(45)魯迅:《在古代中國的孔夫子》,見《魯迅選集》第六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317頁。

(46)(73)陳旭麓:《論梁啟超的思惟》,見氏著《近代史思辨錄》,廣東國民出書社1984年7月版,第277頁,第281頁。

(47)(51)(52)(53)見《中華平易近國史》第三卷(1916—1920),李新、李宗一主編,彭明、周天度等著,中華書局2011年7月版,第24—25頁,第37頁,第38頁,第40頁。

(49)焦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代史話》上,山西國民出書社2013年2月版,第400頁。

(50)焦菊隱:《武夫當權:督軍團傳》,群言出書社2015年7月版,第12頁。

(55)(59)沈云龍:《徐世昌評傳》下,中國年夜百科全書出書社2013年1月版,第396—397頁,第395頁。

(60)彭秀良:《段祺瑞傳》,中華書局2015年6月版,第209—210頁。

(61)見《三一八慘案材料匯編》,江長仁編,北京出書社1985年5月版,第3頁。

(62)魯迅:《無花的薔薇之二》,見《魯迅選集》第三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264頁。

(63)魯迅:《可慘與好笑》,見《魯迅選集》第三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版。

(64)魯迅:《記念劉和珍君》,見《魯迅選集》第三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275頁。

(65)魯迅:《這般“討赤”》,見《魯迅選集》第三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284頁。

(66)魯迅:《年夜衍發微》,見《魯迅選集》第三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575頁。

(67)曹聚仁:《魯迅評傳》,西方出書中間1999年4月版,第205頁。

(68)梁啟超:《歐游心影錄》,見《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五冊,中華書局2015年1月版,第5723—5724頁。

(69)(70)魯迅:《熱風·隨感錄五十四》,見《魯迅選集》第一卷,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版,第344—345頁,第345頁。

(71)(72)梁啟超:《孔子》,見《飲冰室合集》專集第十冊,中華書局2015年1月版,第6926頁,第6934頁。

(75)見《中華平易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中華書局2011年7月版,第739—743頁。

(77)林冰骨:《我所記憶的四十五年前的魯迅師長教師》,見《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三輯,薛綏之主編,天津國民出書社1983年4月版,第85頁。

(78)見《魯迅年譜(增訂本)》第一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0年9月版,第350—351頁。

(79)(80)見《胡適選集》第31卷,安徽教導出書社2003年9月版,第321頁,323頁。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