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08靠設計廣告有方致富有道 湖北鄖西啃下易遷扶貧“硬骨頭”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a4832065808.03998501.

紅燈籠、紅對聯、紅福字。春節期間,記者在鄖西縣關防鄉沙河村易地搬遷安置點看到,一排排新房錯落有致,新房大門上的紅對聯格外醒目。“幸福,滿意!”50歲的李必根以前住在大山頂上,土房子快要倒塌了,“現在,終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從未感覺這么踏實。”

關防鄉沙溝村,是鄖西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

鄖西地處秦巴山區腹地,全縣農業人口48.16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4.76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4%,貧困人口中80%居住在高山、深山、高寒地區,地理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

2014年以來,鄖西18個鄉鎮(場、區)經過群眾評議,鄉、村審核認定,共鎖定易地扶貧搬遷對象26253戶70674人,需新建集中安置點966個。2016年該縣已搬遷4900戶13234平面設計人,建設集中安置點270個;2017年搬遷9236戶26928人,建設集中安置點350個。

因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標準要求高,易遷扶貧廣告設計被視為難啃的“硬骨頭”。鄖西的成績是如何取得的?

 沈浸式體驗 新房怎樣建全息投影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2月26日,記者走進觀音鎮黃土梁村,一排排新樓房鱗次櫛比,一根根自來水管接進農家,一條條硬化道路通到每家每戶。

“新居落成念黨恩,脫貧光榮靠自身。”春節前幾個月,41歲的貧困戶范仁華搬進新家,70多平方米,臥室、廚房、客廳、衛生間通風亮堂,家具、電器一應俱全。他給新家貼了一副新對聯。

范仁華患有風濕病,一直未娶親,和80歲的老父親相依為命。根據政策,易遷戶搬進新家后,舊房子必須拆除。起初,范仁華對此還有顧慮,擔心適應不了新的生活,又沒有退路。很快,他發現自己多慮了。

“我在村里恒達掃帚專業合作社上班,每月工資有3000多元,家里還養有兩頭豬…FRP…”他憨厚地笑著說,準備攢錢娶個媳婦。

“我們始終把易遷策展作為關鍵環節,下大決心、花真功夫讓貧困地沈浸式體驗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實現可持續發展。”黃土梁村支書胡朝柱介紹,村里的安置小區是2016年5月動工的,規劃用參展地面積11.8畝,總建筑面積2770平米,已建好住房64套。所有搬遷戶均按“戶申請、組評議、村票決、鎮(鄉)審核、縣認定”和“兩公示、一公告”的辦法予以確認,嚴格控制建房成本,守住搬遷不舉債的“底線”,確保搬遷戶“拎包即住”。加強工程管理,守住項目規范管理的“紅線AR擴增實境”,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建筑風格、統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施標準建設。

安置點配套建設農民健身廣場、綠化、污水管網和防洪堤,培植500畝的鐵掃帚基地,冬季種植油菜,油菜收完后就種植鐵掃帚。還鼓勵貧困戶從事鐵掃帚種植和加工,或在合作社務工增收,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戶均增收10000元,現在已經有50多戶剛剛搬來的貧困戶到合作社上班。同時建設了水、電、路、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和教育、廣告設計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

據了解,易遷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場地佈置鄖西圍繞“縣直部門辦手續、鄉鎮政府建房子”的總要求,堅持“群眾事,群眾曉,群眾辦,群眾管”,聘請專業設計團隊、專業監理團隊,始終把質量安全作為安置點建設的生命線牢牢守住,按照“合法、精簡、高效”的原則,優化辦事流程,開辟綠色通道,做到特事特辦、特事快辦,探索出沈浸式體驗具有鮮明特色的易遷新思路。

2017年初,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考核專班認為,鄖西的易遷房外觀是荊楚房屋風格的一張名片,是鄂西北山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易遷戶如何致富?

建設時就規劃好產業

“鄖西年味兒濃,農家樂的飯菜有特色。”2月19日,鄖西縣安家鄉田坑村,貧困戶黎明仙開辦的農家樂里,來自陜人形立牌西西安的一家游客贊不絕口。在安家鄉,像黎明仙這樣依靠“農家樂”等旅游產業致富的農民有幾十戶。

近年來,隨著五龍河、龍潭河、天河、上津古城等景區建成,鄖西的湖北口、店子、上津、香口、土門、觀音、城關、羊尾、夾河、河夾等十幾個鄉鎮的搬遷戶都吃上了“旅游飯”。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讓搬遷群眾在安置點“安居樂業”,鄖西根據易遷“集中為主、分散為輔”的特點,按照“四靠近” 、“三配套” 原則(靠近工業園區、靠近產業基地、靠近旅游景區、靠近中心村莊和配套菜園、產業基地、公共服務),探索形成了產業帶動、城鎮就業、旅游發展、生活保障四類安置模式。

著力“五個一批”,把產業規劃與攤位設計搬遷規劃緊密結展場設計合起來,因地制開幕活動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增收脫貧。該縣整合資金15億元,把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金融扶貧等工作進行整合,推廣“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鼓勵農村規模發展蔬菜、核桃、中藥材、茶葉等產業;引導企業、能人、大戶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對大型公仔帶動貧困戶致富的產業項目均給予資金扶持,基本達到了“建一個新區、搬一批群眾、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的目標。

該縣對高效農業實行以獎代補,設立馬頭山羊產業保險基金100萬元,發展以馬頭山羊為主的養殖業已達10展覽策劃10戶3379人。出臺《市場主體帶動扶貧獎勵辦法》,鼓勵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旅行社、旅游公司等,通過入股分紅FRP、資產租賃、土地流轉、就近從業等方式,帶動攤位設計了全縣搬遷戶1516戶5068人,實現就業創業增收。

大力推進鄉鄉、村村建設光伏電站工程,在全縣已建和在建光伏電站總裝機全息投影達到294.4兆瓦,全縣3000戶6300人搬遷對象直接互動裝置納入光伏扶持,每戶每年補助3000元,直至脫貧。

搶抓國務院把鄖西列為“貧困人口轉移就業勞務協作工作試點縣”的良機,與廣州、東莞、深圳、武漢等四市開展勞務協作,幫助貧困人口精準就業。通過開展“雨露計劃”、“陽光工程”,選送“兩后生”參加職業教育經典大圖,鼓勵創業就業,全縣共組織搬遷對象縣內就業及縣外勞務輸出包裝盒12636人,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建成什么樣的安置點?

達到“美麗鄉村”的目標

2月22日,農歷正月初七,沒有鞭炮、策展不辦宴席,鄖西縣澗池鄉下營村50多歲的貧困戶劉庭政全家4場地佈置口搬進本村易遷安置小區,在門前屋后的空地上栽下幾棵長青樹。

劉庭政家以前住兩間土坯危房,沒有固定產業,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后,兒子由政府推薦到廣東打工,劉庭政把1畝5分地流轉包裝盒給村里發展荷塘觀光產業,他在附近合作社打工,2016年全家順利脫貧,被村子評為“五好家庭”和“十星級文明戶”。

村支部書記劉廷洲介紹,下營村是湖北唯一的淘寶村,全村339戶、1421人,貧困戶178戶、595人,易遷戶53戶104人。自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全村全村從事電商的就有139戶700余人。2017年,電商營業額1億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500元,已達到整村脫貧的標準。

說到下營村的未來,劉廷洲信心滿滿:“村民富了,還要讓村子美起來。我們將以電商產業為主導,鄉村旅游為輔助,創業孵化為補充。把村子打造成為旅游觀光、鄉村采摘、民俗體驗、電商示范于一體的美麗鄉村。”

產業發展,農戶增收,村民們的腰包更鼓了,好日子有了盼頭,也對美好生活有了新要求。

鄖西縣按照山上栽塔柏包裝設計、河邊插楊柳、街上植桂花、院里奇藝果影像種葡萄的模式對村莊、集鎮進行全面綠化,處處可見反映家玖陽視覺風文化、誠信文化、孝德文化、“講文明樹新風”等內容的家風文化墻。

以創建國家衛生城、文明城、園林城、森林城為契機,圍繞城鄉飲用水源保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畜禽污染防治和環保宣傳等內容,為全縣18個鄉鎮(場、區)所有村配備垃圾轉運車、垃圾箱、垃圾桶,按照“戶分類、組收集、村轉運、鄉鎮處理”的模式,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化。

目前,鄖西的安家鄉、觀音鎮、三官洞林區等3個鄉鎮已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16個鄉鎮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村,10個鄉鎮創建市級生態鄉鎮,140個村創建成了市級生態村。

“2018年搬遷7882戶21316人,建集中安置點2舞臺背板70個;2019年搬遷423品牌活動5戶9196人,其中建集中安置點76個。下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加大幫扶力度,真正做到‘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鄖西縣委書記張濤說。(記者戴文輝 通訊員查方政 楊洪霞)

 

TC:08designfollow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